新闻资讯
最新动态
热点文章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 > 湖北十堰:丹江口水库获评“中国好水”水源地
:湖北十堰:丹江口水库获评“中国好水”水源地
“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坝区库首、核心水源区,肩负着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大历史使命。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标准,被评为‘中国好水’水源地。”昨日上午,在十堰建市50周年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,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党组成员、副主任李文财通报了我市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具体举措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工程通水,使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河南四省市5320万人直接受益。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今年11月1日,累计调入干渠253亿立方米,累计分水量239.14亿立方米。
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
我市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。2006年2月,国务院批复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“十一五”规划》,规划我市45个项目,总投资24.9亿元,截至2012年底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。
2012年6月,国务院批复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“十二五”规划》,规划我市10大类283个项目,总投资35.35亿元,目前已全部完工。
2017年5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五部委联合印发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我市共编制项目218个,总投资52亿元。目前,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、河道治理三类项目150个,占规划项目的69%;投资31.5亿元,占规划投资的60.6%。其中开工项目142个,开工率94.7%;完工项目131个,完工率87.3%。
“五河”治理成为全国样板
为确保境内入库河流水质稳定达标,我市于2012年12月起全面开展“五河”治理工程,先后实施项目5大类、37个,总投资20亿元。
全面开展“清水行动”,大力实施截污、控污、清污、减污、治污五大工程,清理整治排污口590余个,建设生态河道130多公里,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200多公里。
通过治理,劣Ⅴ类的城市黑臭水体显著改善,实现“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”。目前,官山河、犟河和剑河已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目标;泗河于今年5月18日出现拐点,水质基本保持在Ⅲ-Ⅳ类,神定河于9月6日出现拐点,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。“五河”治理经验入选全国“砥砺奋进的五年”大型成就展,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。
“两山”实践助推转型发展
2018年12月,十堰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这是目前中西部唯一获此荣誉的地级市。
近年来,在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引领下,我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,以“一心两翼三高地”为统领,一手抓生态建设,一手抓人文提升,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、生活各方面,努力建设“现代新车城、绿色生态市”。
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,国家A级以上景区总数全省第一,十堰成为全国旅游百强城市。
机制创新保障水质稳定向好
率先实行河长制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,我市推行河长制始于2008年的“三城联创”。
2017年,十堰已全面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长体系,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任总河长,相关市级领导任河长的领导机构,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、县乡河长联络员制度。明确各级河长共2811名,将县级河长巡河履职情况纳入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县(市、区)年度目标考核指标。十堰河湖长及联系部门巡河频次、解决问题个数等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,其中2018年度市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巡查次数均位列全省第一。
组建263支“净化环境、保护水质”志愿者队伍,招募90余名“民间河长”,强化公众参与水质保护;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(即每年的12月12日)设定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;建立入库河流及库岸线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。(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 朱江)
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
我市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。2006年2月,国务院批复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“十一五”规划》,规划我市45个项目,总投资24.9亿元,截至2012年底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。
2012年6月,国务院批复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“十二五”规划》,规划我市10大类283个项目,总投资35.35亿元,目前已全部完工。
2017年5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五部委联合印发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我市共编制项目218个,总投资52亿元。目前,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、河道治理三类项目150个,占规划项目的69%;投资31.5亿元,占规划投资的60.6%。其中开工项目142个,开工率94.7%;完工项目131个,完工率87.3%。
“五河”治理成为全国样板
为确保境内入库河流水质稳定达标,我市于2012年12月起全面开展“五河”治理工程,先后实施项目5大类、37个,总投资20亿元。
全面开展“清水行动”,大力实施截污、控污、清污、减污、治污五大工程,清理整治排污口590余个,建设生态河道130多公里,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200多公里。
通过治理,劣Ⅴ类的城市黑臭水体显著改善,实现“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”。目前,官山河、犟河和剑河已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目标;泗河于今年5月18日出现拐点,水质基本保持在Ⅲ-Ⅳ类,神定河于9月6日出现拐点,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。“五河”治理经验入选全国“砥砺奋进的五年”大型成就展,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。
“两山”实践助推转型发展
2018年12月,十堰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这是目前中西部唯一获此荣誉的地级市。
近年来,在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引领下,我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,以“一心两翼三高地”为统领,一手抓生态建设,一手抓人文提升,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、生活各方面,努力建设“现代新车城、绿色生态市”。
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,国家A级以上景区总数全省第一,十堰成为全国旅游百强城市。
机制创新保障水质稳定向好
率先实行河长制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,我市推行河长制始于2008年的“三城联创”。
2017年,十堰已全面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长体系,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任总河长,相关市级领导任河长的领导机构,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、县乡河长联络员制度。明确各级河长共2811名,将县级河长巡河履职情况纳入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县(市、区)年度目标考核指标。十堰河湖长及联系部门巡河频次、解决问题个数等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,其中2018年度市级河湖长及联系部门巡查次数均位列全省第一。
组建263支“净化环境、保护水质”志愿者队伍,招募90余名“民间河长”,强化公众参与水质保护;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(即每年的12月12日)设定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;建立入库河流及库岸线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。(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 朱江)
想了解更多的关于信息可以经常关注我们
【相关文章】